学校“十三五”市级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从“八礼四仪”教育着手培养学生品德行为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吴中区尹山湖实验小学 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国作为有着数千年优良传统的礼仪之邦,自西周以降,周礼的形成为中华民族树立了礼乐文化的典范,再通过孔孟“克己复礼”的努力,礼仪逐渐融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近年来,孩子成长失范的现象屡见不鲜,让人不禁为之担忧。为此,经学校研究决定,由教科室和德育处联动,从“八礼四仪”的普及教育着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促使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文明礼仪,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会与师长平等相处,学会微笑待人,主动与人打招呼;在社会生活中学会用微笑对待竞争与困难,当冲突发生的时候,学会用微笑来解决纷争,用文明来化解矛盾;在家庭里懂得注重文明礼仪,尊老爱幼,做一个关心、体贴、孝顺父母、长辈的好孩子,成为学校“正行”、“善交”的理想学子。
二、相关概念界定:
八礼四仪。八礼四仪在省文明委文件中的解释是:“八礼”即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四仪”即学生在7岁、10岁、14岁、18岁时,学校要为其组织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moral trait),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品德行为。品德行为也叫思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做出的反映。而小学生所要具备的良好品德行为主要指与同学友好交往、言行一致、学会倾听,不随便插话、碰到师长、同学及时打招呼、上下楼梯靠右行,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爱护环境卫生,分担家务、与家长谈心、学会告知……
本课题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一套农村小学校学生八礼四仪教育的有效方法,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品德行为培养操作的规范制度和评价体系。
三、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促使学生了解八礼四仪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
2.一年级重点是仪表之礼和入学仪式教育,二三年级重点是餐饮之礼和成长仪式教育,六年级主要是行走之礼和观赏之礼教育。
3.四五年级重点是言谈之礼和待人之礼教育,促使学生自觉参加交际实践,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5.通过课题研究,一方面促使教师自主发展,帮助他们转变育人观念,改进育人方法,提高教育素质和教育水平,使学校德育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品德行为教育模式,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学校文化底蕴、人文氛围服务。
(二)研究内容:
1.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品德行为的调查。
2.班级中学习“八礼”——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并结合班队活动进行主题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如:一年级开展仪表之礼和入学仪式教育,二三年级开展餐饮之礼和成长仪式教育,四五年级开展言谈之礼和待人之礼教育,六年级开展行走之礼和观赏之礼教育。
3.学校里开展入学仪式、成长仪式。对7岁小朋友举行入学仪式,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感知礼仪规范;对10岁的学生举行成长仪式,让三~四年级的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
4.社会上应用礼仪,公共场所能自觉遵守纪律,如乘车能主动为老年人和小孩让座,参观或看演出能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包容他人,学会交往,善于沟通。
5.良好品德行为培养的成功个案研究和良好品德行为培养不满意的个案研究。
6.通过课堂教育、诵读创作引领、活动培养等策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四、课题研究步骤及基本过程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五年,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学—挖—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学: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
学习:本课题的研究设想是2016年上学期产生的,期末着手准备,一方面针对小学生品德行为存在的问题,发放调查问卷——《小学生文明礼仪问卷调查》,进行摸底调查,另一方面针对此课题设想开展学习活动,要求课题组成员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查找此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最后结合调查问卷的数据确定研究,确定课题名称为《从“八礼四仪”教育着手培养学生品德行为的实践研究》。下学期撰写研究方案进行申报,于2017年3月被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十三五”市级规划课题,4月举行了开题论证会。
2.第二阶段——挖: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20年1月)
挖掘:即依据课题研究方向,深层次挖掘课题研究的内容,理清思路,不断完善研究步骤和形式,编撰小学生品德行为教育资料——《学生养成教育宣讲资料汇编》、《我上小学啦》等。
3.第三阶段——理:总结阶段(2020年1月~2020年6月)
梳理:对前期研究结果进行全面整合、梳理总结。首先汇编成课题成果集,其次撰写结题报告,最后接受课题鉴定。
(二)课题研究基本过程
根据课题研究步骤,即围绕“学—挖—理”三个阶段逐步开展、推进课题研究工作,主要推行“三步走”路线,彰显课题每一步研究的成效。
第一步“要知道”——诵创育人,规范礼仪。开展诵创育人和进行仪式教育,使学生知道“八礼四仪”的同时进行仪式教育,通过抓典型、树形象,学习和规范学生的文明礼仪。
1.诵创活动定规范
开展诵读和创作活动,首先诵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 《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试行)》和“国学金典”等,浸润书香童年。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比赛,创作内容主要围绕校园生活和习惯养成展开,最后由德育处、教科室针对师生的创作进行分类整理,编撰成册。一本是《一年级新生入学手册》,由三部分组成:《认识我们的校园》、《入学指导》和《公约与准则》。其中《入学指导》部分比较详尽,设有两个篇章,尤其是第二篇章,分为准备篇和入学篇,入学篇中有三个章节,校园生活、习惯养成和请跟我这样做,非常详实,其中包含上课、做操、下课、用餐、课间常规、自理儿歌等9个方面。还有一本是《学生养成教育》,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学生一日常规和中小学生守则。通过这两本养成教育校本教材,使学生明白在校、在家及在社会上应该怎样做,由知道——学习——规范,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做起来做好它,起到榜样示范带头作用。
2.仪式教育明事理
(1)入学仪式
对一年级小朋友开展入学仪式。入学仪式主要结合《我上小学啦》小册子上的内容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进行教育,一诵读,二评比,三创作。以此认识仪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2)成长仪式
给三年级学生举行成长仪式。成长仪式主要分三块,一是《庆生篇》,二是《成长篇》,三是《感恩篇》。庆生篇,辅导员、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和全体家长、队员一同开生日派对。感恩篇,学生用一个深情的拥抱,一个甜蜜的吻,一封真诚的信,一份神秘的礼物,一首感恩的歌,一段铮铮的誓词,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成长篇,学生表演节目,中队进行经典吟诵。以此明确仪式的庄重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入学仪式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成长仪式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入学的重要性,成长的意义,明确仪式之礼,知晓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
第二步“要理解”——课堂育人,培养品德。有了规章制度,要用起来,并要用好它,为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服务。怎样来用?不是死记硬背,要把它渗透在学科教学的课堂中,以点带面,拓宽课堂育人的渠道,发挥课堂育人的功能。
1.培育站引领,通过品德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礼仪,给教师的品德教学指引了明确的方向。如:沈静在第三届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上执教思品课——《大家排好队》,重点抓住“行走之礼”来展开教学,为教师提高教育质量起引领带头作用,为学校德育建设起添砖加瓦功效。
2.公开课示范,通过展示课堂育人方式,给大家提供范例。如:在教科联盟A组活动中,根据主题《科研联盟助教学,实践研究促内化》的精神,结合学校主课题研究思路,开设教学公开课,沈菲执教心理课——《小餐桌,大文明》,重点围绕“餐饮之礼”展开教学;钱建新执教综研课《小小餐巾纸,大大学问藏》,主要抓住“待人之礼”、“言谈之礼”等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八礼四仪”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3.家常课推进,利用平时的课堂教学,渗透“八礼四仪”教育。如:在体育课《学生路队,文明标杆》中进行“行走之礼”教育;在语文数学课中进行“仪表之礼”教育;在美术课中进行“观赏之礼”教育,通过一系列家常课,培养学生遵守交规、礼让三分、衣着得体、仪态大方、专心欣赏、礼貌喝彩等良好品德。
第三步“要践行”——活动育人,检验行为。学生知道了、理解了“八礼四仪”各个年龄段的具体要求及做法,那就要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检验,而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品德行为的最佳途径。
为了充分巩固学生养成的良好品德行为,充分抓住每年度春秋2季的社会实践活动,及社会实践学校集体营地训练等大好机会,从正反两方面来教育学生,表扬集体活动中观赏之礼、行走之礼、游览之礼践行好的学生与集体,同时抓住典型反面个案进行单独引导、教育。为此,在社会实践学校集训时配合营地做好评比活动,如:文明宿舍、文明餐桌、优秀路队、游览之星等评比活动,表扬优秀,从正面进行教育。在春秋2季社会实践活动中评比实践优秀班级、优秀年级,优秀个人等,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为此,我们开展了“红领巾在行动”的周活动,每周针对上周常规、优秀镜头、校园放大镜、应知应会开展评比活动,通过学生们的实践活动、实际表现来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除了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还利用班队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年级性、学校性的大型活动和家校互动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品德行为对他人、学校、社会的积极意义,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正行”、“善交”的理想学子。
五、课题研究成果
整个课题历时将近5年,课题组从“八礼四仪”着手,针对小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一套农村小学校学生八礼四仪教育的有效方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品德行为培养模式,获得了一些理论经验和实践效益。
(一)学校学生品德行为的跟踪分析
1.整体跟踪分析
表一:
课题研究前后学生品德行为对照表
项目 名称 | 仪式 不规范 | 仪表 不讲究 | 言谈不妥 待人不和 | 不懂感恩 | 随意走动讲话 | 违反交规 | 合计 | |
低年级 | 研究前 | 75人 | 46人 | 30人 | 85人 | 102人 | 3人 | 241人 |
研究后 | 6人 | 5人 | 2人 | 14人 | 15人 | 0人 | 42人 | |
中年级 | 研究前 | 35人 | 14人 | 23人 | 64人 | 26人 | 5人 | 167人 |
研究后 | 4人 | 3人 | 1人 | 3人 | 2人 | 0人 | 13人 | |
高年级 | 研究前 | 24人 | 8人 | 63人 | 45人 | 18人 | 38人 | 196人 |
研究后 | 3人 | 1人 | 4人 | 5人 | 5人 | 12人 | 30人 |
附表:
课题研究前对抽取的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各1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小学生文明礼仪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设计10个问题,涉及仪式教育、仪表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餐饮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等方面,然后进行分类整理,从数据及统计图表上可以看出,我校小学生在“八礼四仪”上存在着许多不良品德行为。于是制定标准,发动执行;家校结合,深化推进;走上社会,细化延伸;通过将近3年的研究,掌握了一套教育、培养的基本方法,也就是“三步走”法教育,使学生的品德行为有了很大的改观。
2.个案跟踪研究
在整体教育、培养的同时,抓住典型个例,矫治其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品德行为,帮助其在“八礼四仪”上做到规范。做到点面结合层层推进,全面开花。
(1)案例一:梁华英老师跟踪研究的小黄同学“言谈之礼”的不懂和“待人之礼”的缺失,最后使其转变为一个老师喜欢、学生不讨厌的合格小学生。具体见《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案例》1。
(2)案例(二):沈菲老师帮扶对象小王同学不注重“仪表之礼”,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双方的努力将其转变为面容整洁、衣着得体的好学生。具体见《让我抱抱你》2。
通过“三步走”法的教育加各个突破的实践研究,把平时的点滴做法进行总结,形成经验,并转化为理论,在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时找到了抓手,提高了教育的质量,提升了教育的效果。
(二)学生八礼四仪的教育方法
通过研究,基本确定学生“八礼四仪”的教育方法,主要以编撰的《新生入学手册》和《养成教育资料汇编》作为校本教材,根据总体思路“三步走”路线进行教育外,又针对每个年段的学生制定了重点教育内容。如:低年级侧重在仪表之礼、餐饮之礼和入学仪式教育;中年级侧重对学生进行行走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和成长仪式教育;高年级主要放在观赏之礼、游览之礼和行走之礼上。
利用日常各科教学的渗透、班队活动主题教育、年级性大型活动观察,家校互助活动的监督等,帮助学生认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品德行为对他人、学校、社会的积极意义,达到潜移默化的培养目的。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学生品德行为的培养模式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八礼四仪”内化为自己的品德行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举办的各项大型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检验,每个班级、每个年级都制定了外出考察表格,由德育处统领,年级组长负责,在每次活动前由德育处召开年级组长会议,由德育组长布置班主任工作,最后活动结束后年级组长收齐后到德育处汇总,进行亮分评比,表扬先进,纠正不足,从而对学生品德行为进行更好的培养。我们把这样的培养方法称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培养模式,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正行”、“善交”的理想学子。
(四)品德行为提升的实施成果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在学生品德行为的转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教师的观念转变上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并编撰了一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的校本教材。
1.矫治学生品行
(1)利用校本教材——《新生入学手册》和《养成教育汇编资料》对学生进行“八礼四仪”教育和品德行为的培养。
(2)通过个案研究,帮助学生矫治不良品德行为。
案例一:《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案例》
案例(二):《让我抱抱你》
2.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以前认为思想道德品行极差的学生,孺子不可教也,现在通过校本教材的利用,学生养成教育的宣讲,再加上几个案例的说明,看到了学生的转变,改变了原先的看法,认为只要细心浇灌,用心呵护,品行差的学生也是能够转变的,也是可以教化的,从而使大批教师投身到课题的研究中来,投入到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正行”、“善交”的理想学子出力发光。期间,教师取得了一些收获。
1.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用数据说话,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方案,根据方案制定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过程逐步推进研究。
(1)调查问卷——《小学生文明礼仪问卷调查》
(2)调查报告——钱建新撰写的《〈从“八礼四仪”教育着手培养学生品德行为的实践研究〉的调查报告》获吴中区第十八次论文评比三等奖。
2.论文获奖与发表:
围绕研究课题进行实践研究,随时收集研究中取得的点滴经验,并把它撰写成文。
(1)沈菲撰写的《家校合力,打造学生心理健康保护伞》获吴中区第十八次论文评比三等奖。
(2)伍春燕撰写的《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探讨》发表在2019年第10期《教育界》上。
(3)柳秋刚撰写的《课题研究共同体:由“单研”至“群研”——由一节班会课想起》发表在2019年10月出版的《中学课程辅导》上。
六、研究思考及改进措施
(1)建立科研体系
建立规范的科研体系对课题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课题研究的层层推进,深感到推进的难度,大多数研究工作都是靠教科室课题组几个成员,或者是德育处的外援,感到力不从心。因此,要在学校总课题的引领下,开设年级组子课题研究,然后由年级组再在班主任中下设班级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这样,班级子课题围绕年级子课题,年级子课题紧扣学校总课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一方面可以提升学校科研的研讨水平,另一方面有课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做大小课题,做深到课题,使学校课题研究彰显特色。
(2)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现对学生品德行为培养是德育处的一些常态性的工作,尤其是矫治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因为它有反复性,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关注,进行跟踪培养。同时发现经过了这么长的一段时间研究,还没有形成比较好的规范操作的制度和评价的体系,这是今后要考虑、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另外,在研究中一定要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紧密合作,不能只注重在校的教育,要随时观察学生在家、在社会的表现,并做好跟踪反馈,用量表来反映具有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动向,有的学生可能在校表现极好,可是到了家中、社会上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所以说三方合力上的力度还要加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